政策因素如何驅動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

劉克飛
建信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 基金經理

內容要點

  • 鋰電:新能源汽車將繼續作為中國政府促進消費的主要推動項目。2023年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頻頻推出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估計於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到1600萬輛左右,較2020年增長近5倍。
  • 光伏及風電:預計「十四五」期間光伏及風電年均合計裝機量可達到130GW以上,相較「十三五」期間年均裝機量84GW,大幅增長55%。隨著行業技術持續進步,於推進碳中和的背景下,光伏和海風發電有望成為未來主要的電力供應來源。
  • 儲能:隨著一系列政策落地,例如於西北地區鼓勵儲能發展以提升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大規模儲能的成本效益有所改善,相關發展專案的招標活動亦轉趨活躍。隨著地面光伏需求增加,預計2023年儲能裝機的招標及安裝量將逐步加速。

政策支持為中國內地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政府通過政策補貼及傾斜性產業政策,降低相關產業的發展成本,同時改善成本效益。於消費端,則可以通過對終端消費的補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直接帶動需求上漲。於2020年之前,政策周期是分析新能源行業的主要因素。2020年之後,行業分析的主導因素變為產能周期和產品周期等,政策周期的影響重要性下降。不過,政策因素雖然有所減弱,但影響力仍然存在。

中國於2021年提出「雙碳」目標,即計劃於2030實現碳達峰以及2060達致碳中和之後,相關政策陸續出台以推動有關目標。目前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00億噸,當中85.5%來自能源活動,包括電力、鋼鐵、交通運輸等行業,其中電力佔44%,交通運輸佔13%。因此,為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中國的能源結構必須轉型。

近年來,中國及地方政府推出很多支持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於2022年6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及國家能源局政策指出,要充分發揮電網企業融資優勢,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延續補貼資金年度收支平衡。於2022年11月中旬,中國財政部發布《關於提前下達2023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的通知》,提前下放47.1億元人民幣補貼資金予合資格的能源企業,有助緩解部分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此外,愈來愈多地方政府開始減少對高耗能項目的投資,金融業亦具傾向性地增加對清潔能源的支持力度。

展望未來,只要碳中和的發展基調不變,預計政策環境將長期利好新能源產業的業績增速及估值。值得注意的是,於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初期,該板塊的股價表現普遍上漲,惟於市場上調盈利增長預期及估值充分修復後,板塊未來的表現或會出現結構性分化,各細分子行業的表現可能會出現輪動。新能源行業的主要子行業包括鋰電、光伏、風電及儲能,各行業的獲得的政策支持方向及力度均有所不同。

鋰電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購置補貼於2022年底退場,預計相關影響將由汽車企業及消費者共同承擔。若2023年起補貼完全取消,預計純電動車的補貼每一輛減少約1萬元人民幣,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則每一輛減少4千8百元人民幣,補貼取消對中端價位的純電動車影響較大,反之對高端及插電車型的影響較小。由於碳酸鋰價格高企,車企承受的成本壓力較大, 2023年新能源汽車價格上漲或是大趨勢。

即使政府退出購置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將繼續作為中國政府促進消費的主要推動項目,同時亦是各省各市的重點工作之一。因此2023年以來, 中央及地方政府頻頻推出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例如於今年1月,工信部落實新能源汽車下鄉等促進消費政策措施,國家發改委表明要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有序恢復,提出支援房屋改善及新能源汽車等消費行業。上海、黑龍江、四川等省份亦對新能源汽車消費提出一系列政策優惠。總括而言,於政策支持下,預計新能源汽車於中長期的成長空間依然龐大。根據工信部新能源汽車佔比的目標,估計於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到1600萬輛左右,較2020年增長近5倍,實際上產業發展速度有可能會更快。

光伏及風電

為達成減排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逐漸建構起「1+N」政策體系,其中「1」是指3060規劃,即力爭於2030年致力實現二氣化碳排放達到頂峰,以及2060年實現碳中和。「N」則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分領域及分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持、能源保障、碳匯能力、財政金融價格政策、標準計量體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

細化目標方面,中國計劃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於2025年、2030年及2060年分別提高至20%、25%及80%以上。假設於2025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升至20%、光伏和風電發電量增量佔比分別為65%及35%、光伏的年均可利用小時數為1200h,風電的年均可利用小時數為2000h,預計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期間中國國內光伏年均裝機量可達100GW,光伏及風電年均合計裝機量可達到130GW以上,相較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十三五」)期間年均裝機量84GW,大幅增長55%1

此外,於中國國家能源局發布的《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中,指出要建立及完善以光伏、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相信此發展方向將有利於維持風電行業的高速增長趨勢。目前光伏及海上風電行業已經實現平價上網,隨著行業技術持續進步,於推進碳中和的背景下,光伏和海風發電有望成為未來主要的電力供應來源。

儲能

儲能作為大型地面電站的配套建設,於成本下降幅度有限的情況下,當前發展儲能的成本效益仍然較低,所以政策仍是開發該行業的核心驅動力。2022年11月底,國家能源局發布《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徵求意見稿)》,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容量補償機制,即對發電企業的裝機容量或可用容量進行直接補償,以刺激投資於發電項目的做法,相信此舉將帶動內地儲能行業發展。

隨著一系列政策落地,例如於西北地區鼓勵儲能發展以提升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大規模儲能的成本效益有所改善,相關發展專案的招標活動亦轉趨活躍,根據內部統計,2022年全年公開招標的裝機量達到42吉瓦時(GWh) 。至於2023年,1月為傳統招標淡季,2月招標量則達到2.9GWh,按年增長約3倍。隨著地面光伏需求增加,預計2023年儲能裝機的招標及安裝量將逐步加速。儘管大規模儲能的商業模式及盈利能力仍有待改善,但儲能作為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部分,我們相信未來中國將會持續推出支持儲能板塊的政策,推動行業發展。


1.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

如非特別註明,本文所有估算或預測數字均由建信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資料披露

投資涉及風險。本文件中就任何特定基金或產品所提及的過往表現未必可代表相關基金或產品的未來表現,而且本文件中所提及的任何基金或產品的價值可跌亦可升。您於決定投資之前,不應單一依賴本文件。您應該閲讀説明書概要、產品資料概要以及相關補充内容, 包括説明書概要中的特殊風險考量和風險部分。投資回報並無保證,您可能無法取回全部投資本金。

當您作出任何投資選擇前,您必須考慮自己可承受風險的程度及財務狀況。如果您對本文件中提及的某些基金或產品是否適合您(包括那些基金或產品是否符合您的投資目標)有疑問,您必須徵詢法律、財務、稅務、會計及其他專業意見,以確保您作出的任何投資決定切合您的情況及財務狀況,並且選擇適合您的基金及╱或產品。

本文件之內容於發布當日來自被認為是準確及可靠的資訊,但當您查看本文件時,本文件所載資訊可能已不再是真實,準確或完整。

本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宣傳、誘使、或任何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本文件中所提及的基金及╱或產品交易的任何建議或推薦。本文件並無意被視為任何特定投資及或一般市場的預測、研究或投資建議,亦無意被視為預測或保證任何投資表現。本文件之內容並無考慮任何投資者的投資目標、特別需要或財務狀況。您不應將本文件之內容視為一個能依賴的全面性闡述。本文件中所有以任何形式表達的觀點會隨時更改而不另行通知。

© 2023 Principal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 ®、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和 Principal 以及標誌設計是 Principal Financial Services, Inc.,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的公司, 在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註冊商標和服務標誌,只能在獲得 Principal Financial Services, Inc. 許可的情況下使用。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 SM 是 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 LLC 的商標名稱。

在沒有抵觸任何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本公司、本公司的任何聯屬公司、或本公司及本公司的任何聯屬公司的任何僱員或任何董事,概不保證及擔保本文件所載資訊的準確性,亦概不對本文件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責任。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本文件內所有數字均以美元為單位。

本文件為信安資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所擁有,如未取得信安資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的事先書面同意,任何人士或機構均不可以任何方式及為任何目的修改、複製、傳送、儲存或分發任何內容。

本文件資料由信安資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提供。

本文件並未呈交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核。

本文件由信安資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刊發。

參考編號: 2970264